聯係人:劉雲雲
手機:13874906936
郵箱:912627508@qq.com
興義防雷聊“沒有避雷針的日子,古人是怎麽防雷的”
《荊州記》資料圖片
人火曰火,天火曰災。天火是由雷擊引起的大火。據興義氣象部門統計,南京每年初雷日是3月16日,終止日是10月1日。何時雷擊多?一組統計數據顯示,每年六七月份,雷雨天相對密集。在這段時間,雷電活動最頻繁,也是雷擊火災最多發的季節。
文史專家說,明代皇宮以奉天殿為首的三大殿都曾遭遇雷擊而引發火災。最厲害的一次是朱棣剛遷都北京不到3個月時,由於雷擊引發大火,三大殿被燒毀。而在《中國古代建築與消防》中,收錄明清皇宮雷擊火災14宗,其中7宗發生在7月。1457年7月25日,明皇宮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。
250多年前,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。在沒有避雷針的日子裏,人們如何避雷?
造避雷室
春秋時期,孔子和學生出遊時告誡他們,遇到天氣不好,切記不要站在樹下,以防被雷擊。
戰國時則出現了避雷室。南朝劉宋時期,盛宏之在《荊州記》一書中記載:“湖陽縣,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。樊重母畏雷,為母立石室以避之。悉以文石為階砌,至今猶存。”
從盛宏之的記載看,樊重為母親建造避雷室使用的材料全都是石頭。石頭具有絕緣作用,這樣的避雷室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前衛了。
金屬“葫蘆串”
南京有很多古塔,塔頂尖尖,塔刹部位有一些金屬裝置,這些金屬裝置都是避雷用的。被傳得最神乎的是南京高淳的保聖寺塔。
保聖寺塔總高31.5米,塔頂4米多高的鐵製裝飾,由覆缽、相輪和寶葫蘆等組成。這個鐵製裝飾被人們稱為“葫蘆串”,其實它就是一個避雷裝置。
傳聞有了金屬“葫蘆串”,這座始建於公元239年的寶塔,一千多年未遭遇過雷擊。
這樣的金屬“葫蘆串”,也能在北京看到。金朝第6位皇帝金章宗,曾在北京萬壽山頂的廣寒殿避暑。他在廣寒殿旁立了一個“鎮龍鐵杆”,鐵杆上端的“金葫蘆”是尖的,鐵杆又使金葫蘆和大地相連,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“避雷針”。
雖然文獻記載立“鎮龍鐵杆”是為了鎮北海之龍,但它實際起到的作用卻是避雷。
屋脊上安置吻獸
你發現了嗎?很多古建築的屋頂正脊兩頭都坐著一正吻。它們呈龍頭形,張開大嘴咬住正脊。同時,在屋頂的各條垂脊上都設有垂脊獸,在屋頂翹起的戧(qiàng)脊安裝仙人等各種小獸。
正吻和屋脊上的脊獸、仙人都是幹什麽用的?答案是:避雷。
1688年,法國旅行家卡勃裏歐列·戴馬甘蘭來中國遊曆後,寫了一部名為《中國新事》的書。書裏寫道:“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,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,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,伸向天空,舌根連接著一根根細的鐵絲,直通地下。這樣奇妙的裝置,在發生雷電的時候就大顯神通,若雷電擊中了屋宇,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下行地底,起不了絲毫破壞作用。”
戴馬甘蘭筆下的龍頭,就是古建築正脊上的正吻,也叫鴟(chī)尾。隻是,大多數正吻並沒有金屬線連接大地。它並不是避雷針,而是受雷者。
雷奔高處。依據雷擊建築物的特性,所有這些屋頂脊獸的安裝位置,都是建築物最易受雷擊的部位,特別是正脊上兩端頭的正吻。
專家說,雷擊建築物是雷暴中心對建築物的放電現象,脊獸的形狀有很多尖端凸起,在雷雲的電場作用下容易形成電荷的聚集,產生局部的電場畸變,容易與空氣中的遊離離子形成放電通道,從而形成雷擊。這些雷擊,往往被吻獸“照單吸收”,避免古建主體的破壞,達到“以小保大”的目的。
藏寶匣
在古人與雷電災害抗爭的過程中,還有一個“必殺技”——祈福。
不少古建築都會在屋頂正脊中心的部位,藏一個金屬製的寶匣。比如故宮裏的承乾宮寶匣,裏麵就裝有木刻版印製的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》、金銀銅鐵錫五種材質的小元寶,還有“天下太平”字樣的帶孔金錢。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防雷鎮火,祈求建築屹立不倒。
但是由於寶匣是金屬物體,往往更容易遭受雷擊。承乾宮遭受雷擊時,雷電並沒有擊在屋脊兩端較高的吻獸上,反而擊中了屋頂正脊寶匣的位置。
不管什麽樣的絕招,這些古建築能避過雷擊延年益壽,非常不容易。
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現在,所有的古建築避雷設施都是專門製作,並且經過論證的。因為,自古以來磚木結構的古建築遭雷擊引發火災的現象太多了。
上一篇:鐵通興義分公司認真做好防雷檢查工作 下一篇:興義防雷播報巧家強化防雷安全 開展專項大檢查